202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人类传播”的各种类型中,属于“非社会传播”的是(D)
A、大众传播
B、人际传播
C、组织传播
D、自我传播
2、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模式,对线性模式做出最重要的修正,是其引入了(D)
A、“媒介”概念
B、“讯息”内容
C、“噪音”环节
D、“反馈”机制
3、提出“螺旋形上升”传播模式的学者是(A)
A、丹斯
B、竹内郁郎
C、马莱茨克
D、德弗勒
4、社会的人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社会就如同一张巨大的传播网络,这个传播网络被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称之为(A)
A、“舆论厨房”
B、“意义之网”
C、“乌合之众”
D、“陌生人”
5、第一次明确使用“大众传播学”概念的著作是(D)
A、《宣传与传播世界史》
B、《宣传与推行》
C、《世界革命的宣传》
D、《宣传、传播和舆论》
6、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以科学方法为指导进行的受众调查是在(C)
A、1978年
B、1980年
C、1982年
D、1984年
7、于1837年发明第一台实用电报机的人物是(B)
A、本杰明·戴伊
B、塞缪尔·摩尔斯
C、尼古拉·特斯拉
D、安东尼奥·梅乌奇
8、人类传播革命的规律不包括(C)
A、步伐呈现加速状态发展
B、传播科技呈现叠加状态发展
C、知识的增加呈倒金字塔状态发展
D、信息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
9、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四定律,莱文森认为麦克卢汉的“逆转”带有(A)
A、潜在性
B、确定性
C、已知性
D、人性化
10、提出报纸应对政府提供一种其他机构无法提供的监督作用的人是(D)
A、尼克松
B、杜鲁门
C、罗斯福
D、杰弗逊
11、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新闻学的重要概念,最早兴起于(C)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2、198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和首都各新闻单位共同制定了媒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D)
A、《记者行为原则宣言》
B、《新闻工作者道德律》
C、《新闻工作者守则》
D、《记者守则》
13、“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这句话出自(C)
A、《舆论学》
B、《乌合之众》
C、《娱乐至死》
D、《文化与帝国主义》
14、我国率先实现经营管理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媒介是(C)
A、广播
B、电视
C、报纸
D、杂志
15、中国最早尝试电子报的报刊是(C)
A、《广东日报》
B、《光明日报》
C、《杭州日报》
D、《厦门日报》
16、群体传播中双向性强,就意味着该群体的(C)
A、合意基础差
B、群体归属意识弱
C、凝聚力强
D、偏离心高
17、企业识别系统(CIS)宣传属于(B)
A、组织内传播
B、组织外传播
C、组织间传播
D、组织融合传播
18、公众指涉的对象是(C)
A、环境发展规划
B、社区文明建构
C、社会公共事务
D、顾客权益维护
19、狭义的国际传播是指(A)
A、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
B、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往来
C、国家首脑的互访
D、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20、人类早期媒介贫乏的传播活动中,传者大多是(A)
A、直接传者
B、间接传者
C、专职传者
D、兼职传者
21、最先使用“知晓权”概念的新闻记者是(B)
A、弥尔顿
B、肯特.库柏
C、拉斯韦尔
D、李普曼
22、施拉姆等人在调查报告《儿童生活中的电视》中指出,儿童看电视最重要的因素是(D)
A、进行环境监测
B、完成自我认同
C、发展个人关系
D、实现娱乐解闷
23、传播效果研究史上,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阶段是(D)
A、“选择效果论”
B、“多元效果论”
C、“有限效果论”
D、“一致效果论”
24、霍夫兰等人发现,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挥出来,这种效果称之为(B)
A、“可信性效果”
B、“休眠效果”
C、“免疫效果”
D、“劝服效果”
25、中国“知识沟”理论的本土化考察,始于(A)
A、2001年
B、2002年
C、2003年
D、2004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26、下列个人有机集合体中,属于首属群体的有(ADE)
A、家庭
B、社团
C、阶级
D、友人
E、邻里
27、“文化研究”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有(ABCDE)
A、文本分析
B、受众调查
C、实证方法
D、“民族志”的受众研究
E、符号分析
28、网络大众传播引发的负面问题有(ACE)
A、垃圾信息泛滥
B、信息封闭
C、网络暴力肆虐
D、娱乐作用丧失
E、责任意识淡薄
29、阿伯克龙比等人把研究受众的范式区分为(CDE)
A、职业素养范式
B、心理/认知范式
C、行为范式
D、收编/抗拒范式
E、观展/表演范式
30、从内在性质看,传播效果可分为(ABDE)
A、心理效果
B、文化效果
C、多元效果
D、经济效果
E、政治效果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托马斯公理”
答:
来自美国社会学者托马斯的话:“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2分)。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1分)。
32、经验学派
答:
经验学派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1分)。经验性的方法,主要指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研究方法(2分)。
33、社会责任理论
答:
社会责任理论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种新闻自由观念,是对古典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1分)。它提倡积极的自由,不排除政府在必要时对媒介进行干预,以保证真正的传播自由(1分)。它主张在媒介、公众和政府之间,找到三方都认可的共同点,以有效调节传播体制内的各种矛盾(1分)。
34、下行传播
答:
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1分),自上而下地传达、贯彻的过程(1分)。它是一种以指示、教育、说服和灌输为主的传播活动(1分)。
35、“社会关系论”
答:
媒介把信息传送给社会成员,他们有选择地接收和理解这些信息;选择性的产生是由于个人受到与之有社会关系的人的影响(1分)。家庭、朋友、熟人以及其他人,会影响个人的大众媒介接触行为(1分)。选择性的注意和反应模式,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关系状况;媒介效果不是直接的、强大的,受制于个人的社会关系(1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
答:
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具体是指:
(1)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2分)
(2)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以“宣传”聚合社会各种团体和各个成员对环境采取一致的、有效的行动;(2分)
(3)传承社会遗产:通过“教育”使社会规范和知识等精神遗产代代相传;(1分)
(4)调节身心:借助“娱乐”使整个社会获得休息以保持活力。(1分)
37、简述经验性方法论的基本前提。
答:
(1)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自身的客观性,这些客观性可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加以揭示;(2分)
(2)人类有能力开发或设计出揭示社会现象客观性的科学方法;(2分)
(3)任何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和假设,都能通过一定的科学得到证明或否定。(2分)
38、简述《权力的媒介》的主要观点。
答:
在《权力的媒介》中,作者阐述了他的主要观点:
(1)在所有的新闻体系中,新闻媒介都是掌握政治和经济权力者的代言人;
(2)新闻媒介的内容往往反映那些给新闻媒介提供资金者的利益;
(3)所有的新闻体系无不以信仰言论自由为基础,但各自解释言论自由的方法不一;
(4)所有的新闻体系都赞同社会责任理论;
(5)在所有的三种新闻模式中,彼此认为对方模式为离经叛道;
(6)新闻院系总是传播本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
(7)新闻实践往往背离新闻理论。
【评分参考】答对一点得1分,满分6分。
39、简述新媒介环境下传受角色与互动关系的突破。
答:
(1)受众与传者之间的角色界限日益模糊,受众已不仅仅是“受众”,同时也成了“传者”;(2分)
(2)受众的话语权得到空前扩张,不仅可以发布自己私人生活的内容,还可以披露公共事件的信息;(2分)
(3)受众的社会网络得以强力拓展,满足了多层次的社交需求。(2分)
40、简述魔弹论的主要观点。
答:
(1)传媒把信息传送给大众社会的成员,每一个成员感知的信息几乎都是一样的。(2分)
(2)每个个体对信息刺激的反应基本是一致的。(2分)
(3)每个个体不受强有力的社会控制,诸如共同的习俗和传统的约束,因而大众传播的效果是强有力的、一致的、直接的。(2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媒介融合的形式与前景。
答:
(一)媒介融合的形式
(1)高登的观点:①媒介科技融合;②所有权融合;③战术联合;④结构融合;⑤信息采集的融合;⑥新闻呈现方式的融合。(2分)
(2)詹金斯的观点:①技术融合;②经济融合;③社会或组织的融合;④文化融合;⑤全球融合。(2分)
(二)媒介融合的前景
(1)数字化是媒介融合的技术基础。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媒介融合的进程。(2分)
(2)受众需求使媒介产业融合进一步向跨媒体集团方向发展。跨媒体集团显现出更大的竞争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掘组合媒体的优势,为用户提供一揽子的全面综合推广方案。(2分)
(3)媒介融合将对新闻传播和新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传授一体化将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特征,普通公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新闻传播的能力。(2分)
42、试析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并试着提供一些解决的方案。
答:
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大众传播是面向普通大众的传播,这样的受众群体,对于深度的思想、高规格的文化内容不感兴趣,而众多的大众传媒,也满足于提供快乐的享乐主义;(2分)
(2)湮没文化的独创性和个性。大众传媒承载的大众文化,具有标准化、机械复制、商品化的特征,使文化的精髓——独创性和个性被完全湮没。(2分)
(3)助长消费主义倾向。大众传媒将文化艺术视为“商品”,将受众视为“消费者”,并期望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实现“商品”的经济价值。这样的目标,使得大众传媒一味迎合受众的品味和需求。(2分)
(4)可能的解决方案:(4分)
这部分由考生自由发挥,得分在0-4分之间。思想正确、逻辑清楚、言之成理,最多可得4分。